威海湾,一线蜿蜒伸展的巨大半圆型海岸,勾勒着威海亲海而居、因海而兴的生动姿容。在湾畔的中心点上,一个新的标志性项目———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工程全面开工。这是一项融合了人、船、海特色的宏大滨海景观工程,这将是一个囊括了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海洋观光、休闲度假、海洋公园等功能的国际性海滨旅游度假基地。
在“蓝色经济”潮涌齐鲁之时,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工程的建设,成为威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宏伟蓝图上的点睛之笔,奏响了威海在新起点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经济强市建设的澎湃乐章。
面向国际招标,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基地
走进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工程现场,一幅巨大的威海市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工程鸟瞰图矗立在现场指挥部门前。
“这是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规划项目,也是全市第一个全部面向国外设计院招标的项目!”指着巨幅鸟瞰图,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工程指挥部施工负责人许全亮向记者介绍起来。
据了解,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威海湾“经济带”强势隆起,而金线顶地段原有产业布局老化,生产力水平衰退,造成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与周围城市结构和环境很不协调。为此,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威海船厂、渔港码头搬迁的契机,对金线顶地段进行重新规划。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计划提上了日程。
而此时,依托千公里幸福海岸,打造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已成为全市重要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与国际休闲度假需求接轨的载体,需要具有国际高水平的休闲度假项目。金线顶位于威海幸福海岸线上的黄金地段,景观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无疑成为打造国际性旅游度假基地的理想之选。
这种天降大任的责任感,从一开始就成为工程实施者的高度自觉。2008年7月,金线顶改造工程设计方案面向国际招标,这是我市第一次面向全球征集建筑的招标方案。一时间,日本矶崎新工作室、株式会社日本设计、加拿大埃里克森、加拿大米科维奇建筑事务等国外高水平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蜂拥而至,投入到金线顶改造工程设计中。
2008年9月11日在市规划局会议室里,7名国内外评估专家集聚在一起,对不同设计单位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终选。经过几个小时论证讨论,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的方案中标,金线顶改造工程设计方案由此诞生。这是经过大浪淘沙后优中选优的设计方案,也是代表了国际水准的设计方案。
“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的方案的3个亮点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市规划局副局长向勇全说,一方面,中标方案功能分区非常清晰,整个工程北接幸福公园,南连威海公园,分为了旅游码头、水上娱乐、商业办公区、生态居住区、园林绿化区5个功能区;另一方面,它让填海造林工程与原来海岸线自然衔接,保持了原来海岸线的自然形态;此外,它最大化利用了原来的设施资源,比如,在原来船厂码头基础上改造旅游码头,利用渔港现有码头建设内部运河,把山头变成公园等,既利用了原来的岸线设施,又营造了新的景观。
2008年10月27日,拿到林地征用、土地及海域征用、海评、环评等各项审批手续,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工程破土动工了。
350万立方米土石“下海”,水工工程正在施工中
10月26日下午,在离金线顶海岸近百米处,来自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的10艘船似乎被“定格”在海面上一般,一动不动。雾气弥漫中,记者隐约看到,船上的工人来回奔波,忙得不可开交。
“咱们看着船停那没事似的,其实他们正在进行水下作业。5艘船在打沙井桩,4艘船向沙井桩里填沙,还有一艘是300吨的起重船。”看着正在作业的船只,许全亮告诉记者,正在建设的护岸、防波堤为一期工程。
许全亮说,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工程的设计方案只是描绘出了未来形态,现实施工特别是水下施工中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为此,仅护岸、防波堤建设就分成了三期进行招投标。目前,正在进行的护岸、防波堤一期工程中,就破解了多项国内的技术难题:高8米、长18.3米、宽4米的半圆体构件是国内首次用于结构岸壁工程,该结构有如下特点:型式新颖,受力合理,抗风浪性能好,结构整体自重轻。护岸结构采用的双柱消浪块体也是采用目前港口工程的先进技术进行设计的,由消浪块体组成的墙身形成消能室,起到消浪和减少墙前反射波的作用。双柱消浪块可浇筑成与海洋和周围环境协调的色彩,形成优美的景观。
据介绍,护岸、防波堤一期工程南起抱海大酒店,北至空中客车,全长1196米,到目前为止,水工工程已经进行了4个多月,计划到2010年底竣工;二期工程由游艇码头段、海警码头段、游艇码头段及海警码头北的1100米岛式半圆体防波堤组成,目前已完成了设计招标,近日将开始动工,计划到明年年底竣工;三期工程全长3610米,由游艇码头、生态景观段、斜坡护壁段及预留码头组成,计划于2011年6月30日竣工验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护岸、防波堤工程外,填海造地工程也还未结束。作为全市巨大填海造地工程,整个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项目需要土石方500多万立方米。为此,经过多方论证,我市决定从环翠区戚家庄村西、北和南竹岛村西、南两座小山挖山取石,保证金线顶填海工程所需的土石方。据统计,两座山提供可利用的土石为400万立方米。
“目前,我们已经填了350万立方米的土石。从整个填海面积看,已经过半。同时,我们还储备了80万立方米的土石,以备下步使用。”许全亮说,填海工程完成后,金线顶附近海岸可最长向外“长”出400米。
从金线顶工程进度安排表上,记者看到,整个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填海造地、护岸、防波堤、三个码头(旅游码头、游艇码头、海警码头)工程;第二个阶段进行招商引资,启动金线顶公园、滨海公园施工工作;第三阶段启动各分区内的施工工作,包括五星级酒店、人工沙滩、人工运河、岸上海水游泳馆、水族馆、室外水生动物活动区、游艇休闲区。一个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具有国际水平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图景绘就。
未来金线顶,集聚城市发展活力
作为全市的一项亮点工程、精品工程,金线顶地段改造工程吸引了滨城市民关注的目光。那么,这一工程将为威海发展带来什么?将为滨城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金线顶地段改造工程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不少机构和单位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评估。从各种评估预测中看,这一项目将对发展蓝色经济区、改善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带来巨大影响,可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备,前景非常可期。
“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活力点’,它将集聚威海未来的发展活力,成为全市发展的巨大推力。”谈及项目前景,向勇全充满信心地说。
据了解,项目的经济效益目前已经开始显现。国内外的不少客商都把目光投向这块“风水宝地”,展开了投资洽谈。而目前环翠区戚家庄的两座取石后的山,已变成了可使用的建设用地,正在进行项目规划建设。
“这两座山由风化石和坚石构成,山体表面岩石裸露,大部分山体不适合绿化。挖山取土取石填海后,既保证了填海工程的土方石方,又可把两座小山开挖后变为建设用地。”向勇全告诉记者,现在,原来的两座山变成了40公顷建设用地,而适度填海后,可形成陆域用地48.98公顷,通过对金线顶区域原有企业搬迁,可优化建设用地57公顷,金线顶整体改造工程可为威海市增加挖掘建设用地近150公顷,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发展压力。土地转让可实现收益24.53亿元。同时,填海工程消化了市区城中村改造的建筑垃圾,缓解了城市垃圾压力,同时节省了费用。
不仅如此,通过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可有力地改善周边环境。金线顶区域原有威海船厂、老渔港等老工业企业,已严重影响此区域的环境,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后,可有效改善该地段的环境,缓解城市发展压力,维护现有的城市风貌,同时起到优化周边地块的作用,提高土地的产出比,提高城市土地运营的间接收益,通过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更新,从而加快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
对滨城百姓来说,金线顶地段整体改造完成后,将形成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海洋观光、休闲度假和海洋公园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基地,近30万平方米的绿地及水系将为威海增添一处新的天然绿色氧吧。它既为威海百姓增加新的休闲、娱乐场所,又为威海增添一处新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此外,这一项目还对改善城市容貌、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它通过统一改善刘公岛旅游码头、海上看威海等公益设施,以“适度填海造地,自然再生”为目标,创造出空气清新、水质优美、可供多种生物栖息的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起到改善和提高威海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从而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威海城市景观形象,增强城市内涵。项目中修建的游艇俱乐部,将形成集海上观光游览、休闲旅游、垂钓运动的游艇基地,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