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并设有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全市总面积569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2万,其中市区面积76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4万。
威海是一个优势明显的海洋城市。海岸线长达985.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1/3,是我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盛产对虾、海参、鲍鱼、贝类、藻类及各种经济鱼等300多种海产品。全市水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三大造船基地、十大造船企业快速发展,造船能力达到80万载重吨。
威海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空气环境优良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37%。山、海、岛、滩、湾和温泉等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景区(点)80多处,其中刘公岛、成山头、赤山法华院、银滩4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第一个“全国旅游城市群”。
威海市一个新兴的开放城市。威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建市以来累计利用外资33亿美元。作为中国与韩国海上距离最近的城市,两地人员和经贸往来密切,目前拥有只韩国的海上航线9条,每周21个航班;空中航线2条,每周31个航班。
威海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工业城市。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17家,上市企业16家。造船、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海洋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产业不断壮大,主要产品达2000多种,是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制品、木工机械、地毯等生产基地,重要的汽车零配件、玻璃等生产基地。
威海是一个稳步提升的创新城市。围绕产学研结合密集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创建了2个国家级实验室,建成了5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31家和5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8.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4%。拓展纤维、心脏支架等一大批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巨型工程子午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威海是一个享誉中外的人居城市。始终坚持以建设世界精品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两次被联合国评为“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先后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公路通车里程达6621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276公里。开通了至济南、北京、武汉等多条铁路客货运列车,实现了与全国各地货物直达运输。全市现有商港17个,其中国家一类开放港口8个,开通了21条至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上客货运航线。威海机场开通了2条国际航线和7条国内航线,现在市区一小时路程内有两个国际机场,可通达全国各地及海外。
威海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城市。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中心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城镇职工五大保险覆盖率平均达到75.4%,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全面完善。刑事、治安案件和信访逐年下降,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GDP年均增长17.4%,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2.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在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评价报告中,威海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23位,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31位。被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