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向于思宽同志学习活动以来,市建委立足部门职能和行业特点,结合当前工作深入挖掘和发扬于思宽精神,为推动城建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了城建工作“三个统筹”,有效促进了当前各项工作开展。
一、学习于思宽攻坚克难的精神,实现城建重点项目建设的统筹安排
一是科学调度,圆满完成今年的工程建设任务。今年,市建委按照大项目“提升大功能、支撑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三保一促”工作部署,重点规划实施了7大城建重点工程项目,通过强化人员配备,科学组织调度,克服了资金缺口大、建设任务重、用地矛盾突出、拆迁异常困难、城建融资难等不利因素,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对所有工程公开招标,选择优秀的设计、施工、监理队伍进场,强化投资、质量、进度、技术、安全生产控制,打造了一大批城建精品工程。
二是提前介入,全面布局明年的城建重点项目建设。2010年,市建委牵头实施的城建重点项目共有12个,占全市项目总数的52%。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建委迅速启动了明年城建重点项目建设的相关工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强化人员配备,建立了灵活机动的项目综合协调机制。市建委班子成员每人分包一个项目,大家靠前指挥,认真履行指挥调度职责,确保了各工程开局良好、起步扎实。市房管局针对摸底资料不全的情况,一方面派人逐家逐户反复走访调查,现场丈量土地、采集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查阅历史档案提供原始资料,形成了多方出击、整体联动的局面。市规划局在各工程指挥部急需提供红线图的情况下,科室仅有的两名工作人员经常通宵达旦,昼夜奋战,确保了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各指挥部成员在单位业务特别繁忙的情况下,能够区分重点、顾全大局,妥善处理单位与工程的关系,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
三是成绩菲然,实现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宝泉广场建设、环翠楼公园改造、垃圾处理厂二期、统一路南延及内环快速路、文化艺术中心、金线顶区域整体改造和市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圆满完成本年度的建设任务,完成投资47.9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44.9%。通过项目带动,我市城市内涵更加丰富,宜居水平不断提升,在衡量城市设施水平的12项指标中,我市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用水普及率、排水管道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7项指标居全省首位。今年我市被国家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6000万元国家财政资金补贴。
二、学习于思宽关爱民生的精神,实现城建惠民利民项目的统筹安排
一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出行环境。实施了路网完善工程,市区统一路南延工程于11月开工建设,完成了望岛路、宫松岭路和戚东夼路等11条道路新建及改造工程,现已竣工通车,实现了区域间快速交通,有效缓解了交通拥阻压力。大力推进市区主次干道周围排水设施的改造与清挖疏通工作,实施了环海路海源公园段、启明嘉园段的排水管道改造,沟槽开挖外运土方630立方米,铺设管道299.5米,新增检查井12座,清挖雨水斗、检查井4451座,疏通管道1.3万米,清挖淤泥1088平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22.32%,市区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大力推进市区亮化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崂山路、四方路东延、市民 文化中心附路、伴月湾隧道西接线等路段的路灯新建工程,共安装路灯79基,铺设主电缆2300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19.46%;组织实施东北村、环山路隧道、统一路等路段的路灯更新改造工程,共改造路灯32基,安装隧道灯365套,更换主电缆9200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09.57%。针对市民反映的城建热点难点问题,先后实施了樱花园景观改造、水产批发市场周边绿地改造、紫藤花园、世昌大道建行东停车场等地段的整治改造工程,对市区主次干道、支路、背街小巷进行了大规模整治,10万余群众从中受益。
二是加强供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热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供热供气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实现了今冬首次提前10天供热。新增中压、次高压天然气管网83.9公里,完成计划的209.8%;新增供热面积215.4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87.3%。新增天然气用户2.76万户,新增供热用户2.17万户,分别完成计划的345%、166.9%。完成了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81万平方米,较原计划超额完成75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稳步推进供热分户计量试点工作,完成了对市政府第二生活区、凤凰城等7处小区供热计量的成功试点改造。威海热电厂组织开展了“入社区、解民忧”供热走访活动,解决供热问题360多件,切实把供热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低保户、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福利院等单位和个人减免取暖费上百万元,充分体现了热电企业“关爱民生、勇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加强城乡居住工程建设,提高群众宜居水平。牵头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方法,合力推进,超额完成年度任务。2009年一次性整体拆迁22个村,完成计划的 244.4%;回迁安置居民8712户、104.4万平方米,分别完成计划的106.7%、107.4%。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实现了村居、群众、开发单位和城市发展的多方共赢,市区146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城市化,省市各界领导一致肯定,省主要领导多次来威现场指导,兄弟城市多次前来学习取经,在11月初召开的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我市做了典型交流。遵循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牵头组织实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制定出台了工作实施意见,强化了资金、用地、技术等政策支持,实行了“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年考核”制度,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农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总结推广了六种建设模式,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截止12月,全市共拆除旧房29413户、297.7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17.4%;开工新建农房46234户、435.8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42.7%;改造危房9723户、53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25%。我市的经验做法有5篇信息被省农房简报刊发,有1篇被省政府特刊选登。
三是学习于思宽为民服务的精神,实现服务机制全面优化的统筹安排
一是优化城建热线服务机制。始终牢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以“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工作效率、一流的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快捷的服务。今年以来,城建12319服务热线共受理群众来电4260件,处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8%以上,真正把热线办成了建设系统密切联系群众的“绿色通道”、“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线”。中国建设报、山东建设报等新闻媒体多次予以报道,省建设厅还在全省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和做法。
二是优化问题处结服务机制。对我市“三问”活动和行风评议活动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安排专门的工作班子跟踪督办问题解决情况,将处结情况和群众满意率纳入对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考核之中。“三问”活动累计处结问题126件,行风评议活动处结问题18件,群众满意率99%以上。在市建委网站开设了“主任信箱”专栏,安排专人受理群众对城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提高城建工作群众参与度的同时,更好地接受了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是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坚持“精简、集中、高效、便民”的原则,按照审批与监管相对分开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对集中审批权改革,成立了市建委行政许可科,打造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平台。对现有的31项行政许可、备案、年检事项进行整合,将其大部分审批项目集中到新设置的行政审批科室,在市行政审批中心集中办公,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保证审批窗口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坚决不搞“两头受理”、“体外循环”。市建委机关其他科室及职能部门重点向行业规划、政策指导、批后监管、技术服务等方面转移,着力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