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不断的空置率之争,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有关部门对社会舆论的及时回应值得赞许。不过,记者采访发现,关于住房空置率调查,业内人士仍有诸多疑问和期待。
1.调查何时从“研究”转为“操作”?
空置率之所以如此长时间受到关注,因为它是衡量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影响土地及住房有效供给、制定相关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有专家认为,“空置面积”的统计指标已引入多年,目前应尽早使空置率调查由“研究”转为“操作”,并将调查数据纳入定时发布的房地产统计数据体系之中,形成惯例。
2.统计否避免 房价统计的困局?
房价统计问题和房价本身一样备受关注。今年初,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称“2009年房价上涨1.5%”,这与人们的真实感受和各家机构的统计差别极大,引起巨大争议。今年以来,国内也有多个城市统计部门发布的房价数据受到广泛质疑。有待公布的空置率指标,是否也会陷入真实性争议之中?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说,迫切需要把空置房的定义界定清楚,它的计算口径、计算范围要严格限定,抽样调查方案必须科学、系统、完整并带有可操作性,可对房屋按类型分类,比如别墅、高档房、普通商品房甚至老公房等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得出各自空置率。
陈杰认为,空置率调查,如果像以往那样依托开发商层层上报汇总统计,则漏洞明显;如依托街道社区汇总统计,则速度缓慢且很容易失真;如结合住房普查进行调查,又不能满足决策者、从业者和社会时刻更新的需要。
3.能否推进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公开?
记者了解到,空置率之所以成为一个“谜”,并非全然是技术上不可统计,部分也是对结果的“秘而不宣”所致。事实上,一些地方的统计等部门近年来曾一度就当地住房空置情况做过调查。但对调查结果一直讳莫如深,理由多为“敏感”。
房地产的信息发布充满了这样的“玻璃墙”。不少地方已建立了以披露市场价格和成交信息为重点的房地产信息系统,并接受社会公众免费查询,但一些房地产信息系统在房价信息更新上还有所欠缺,相关部门的数据发布还显不足。
业内人士呼吁,信息是研判市场走势的重要依据,是影响人们预期的关键要素。因信息争议而对职能部门的不断质疑,还将有损社会对房地产市场运行的信心。应以空置率指标的逐步透明化为契机,打破更多“玻璃墙”,进一步推进房地产市场信息的统计和公开,促进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