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指导下,直接融资中的重要一个领域——债券市场的发展近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上周,债券市场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融资产品——私募债券(即非公开定向发行的债券融资工具)迎来了首批试水者。
中国国电、中国五矿和中国航空工业三集团正是报道中的主角。据悉,这三家公司拟以私募配售方式发行中期票据,募集总额计130亿元人民(19.96亿美元)的资金。此次交易的潜在投资者基本为大型金融机构。
几乎同时,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冯光华亦在公开场合表示,2011年,交易商协会将适时推出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同时研究引入境外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甚至有消息称,交易商协会将于“五一”节后推出相关私募债发行管理办法,还会推进“资产证券化等产品的研发”。
可以肯定的是,在市场以及政府的双重动力之下,包括监管部门、市场参与者以及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正让业内对于这一市场在2011年的大步迈进充满期待。然而,2011年债券市场除了需要面临既有问题外,还需要面临新的发展处境。
多方动力
发行人热衷于上述私募债券配售市场的原因在于,后者没有公开发债时所要求的发债规模上限为公司净资产40%的规定。
而除了来自市场自身的动力之外,监管层面也在不余遗力地推动。今年以来,央行等部委各个层面的相关负责人的发言和央行《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发展债券市场”始终是一个屡被提及的核心话题。
在实际推动层面,进入3月,央行就做出了多种推动举动。
3月21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发布公告,允许农业银行香港分行等8家境外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这是继去年8月央行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试点后的进一步落实。
很少被外界提及的是,4月21日,央行及财政部联合发出公告,要求各家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从今年6月1日起应当对1年、3年、5年、7年和10年5个关键期限中至少4个关键期限的新发国债进行做市,并且在每个关键期限最近新发的4只国债中至少选择1只进行做市。
“两部委此举旨在提高各个期限国债的流动性,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加快国债期货的推出。”4月28日,东北财经大学某教授对本报记者介绍,“多年来,我一直呼吁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看似细枝末节的动作,实际上,关乎债券市场发展。”
两大压力
与此同时,相关部委以及相关负责人则最近不约而同对2010年债券市场的发展做总结。
比如,央行副行长易纲最近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债券市场的发展做总结性表述,并对既往的成就做出经验总结。
央行等部委上述负责人的表述无疑在传达一个这样的信号和信心: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年,当前我国债券市场面临着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和有利的基础条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相比,无论从参与主体、债券品种,还是从市场规模、流动性等方面,我国债券市场都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而换句话说,其中的阻碍一直都有而且并未由于市场的逐步成熟而减弱。
首先,推动的压力来自于债券市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在上述教授眼中,一是投资者结构存有问题。
他表示,“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逐渐完善,参与类型不断丰富,参与范围日益广泛。但是,当前债券市场仍然存在投资者结构失衡的问题,投资者类型相对单一,风险偏好趋同,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和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提高。”第二,随着债券市场的扩容,信用评级问题正在突出。
“一是利率市场化向纵深发展,对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发债主体信用等级快速下移,个体违约风险急剧上升。”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高坚日前就在公开场合表示。
其次,债券市场扩容还不能逃避的现实压力就是通胀。2011年,在通胀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利率政策有着关键点意味。
“如果加息,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势必会继续攀升,这样会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如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影响银行系统在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而银行又是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群体之一,因此,银行系统如果发生流动性比较紧缺的情况也会影响对债券的需求,从而也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某分析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