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挂满果实的无花果,一边是新栽的经济林沐浴着阳光。漫步在经区的各个村庄,行进在红瓦绿树间,农民未来持续增收的希望在眼前绽放。
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也是农村群众的迫切愿望。经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建军认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按照“环境+社区+产业”的总思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彰显特色,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按照这一思路,经区以“三色农业”、加工贸易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以垃圾中转、河道整治等工程保护农村环境,以持续投入、管护等手段推进环境提档升级,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以整治促进农民增收
6月8日,市级整治村——崮山镇柳家庄村南的山头上迎来来自镇机关、帮扶单位、村“两委”的200多名干部职工,他们带来3台拉水车,为山上新栽植的无花果苗培窝、浇灌。“无花果现在已经成了农民的‘致富果’,今年我们镇已经栽植无花果苗6100亩,但由于雨水偏少,影响了无花果苗的成活率。为此,镇里决定用两三天的时间,对今年新栽、旱情较重的无花果苗进行浇灌,提高成活率。”崮山镇党委书记林恒介绍说。
如今,除了田间栽满了无花果,家家户户门前一棵无花果已成为经区农村一景。“那一亩半的无花果树,去年可给我带来大收益啦。”海西头村村民董庆守逢人就宣传种植无花果的好处。不用自己提篮叫卖,把成熟的无花果采摘下来卖给到村里收购的人,他就赚了7000多元。连最后一批无法成熟的小果都有人收购,又为他增收800多元。今年,董庆守把自家剩余的一亩半地都栽上了无花果苗。经区今年新增规模无花果2万亩。此外,崮山河东、张家滩等村6000亩苹果郁闭园成功改造,泊于崮庄、小邓格等村开发1000亩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的绿色无花果产业,生机盎然的红色苹果产业,方兴未艾的白色设施农业,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在发展经济林的同时,工委管委和各部门单位认真履行包扶责任,积极推进村企对接,促进“企业车间下乡”。泊于镇松徐家村的富民电子装配厂为30多名家庭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在为村民带来固定收入的同时,也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海西头村,也有四五十名妇女受益于村里的企业加工项目。截至2010年,经区农村累计新上加工项目204个,在解决367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带动集体增收2300多万元。
以整治带动环境保护
由于多年淤积,逍遥河曾给两岸200多户居民带来麻烦。2009年,经区启动逍遥河疏浚工程,对河道进行整治。
据了解,经区今年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不仅对54条村庄河道进行了整治,还投入620万元河道治理资金,对五渚河、皂埠河、逍遥河三大河流进行治理。全长9.26公里的逍遥河在经区有8.26公里,截至2010年,已治理清淤河段2.25公里。今年规划建设治理的河道有6公里,主要包括河道清淤、取直、砍伐河道内阻洪树木、堤防建设及拦蓄水等工程。与主要进行清淤、砌石等工程的皂埠河、逍遥河相比,五渚河工程还增加了对沿河部分村庄自然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截留并入城市管网,对中游的东段(张家滩至环海路桥段)实施岸堤砌筑和绿化种植工程等工作,计划于今年12月底前完工。
今年以来,经区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在“三清三化”的基础上,增加了推进河道整治,清理河道草堆、垃圾,疏浚河道,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实行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等整治内容,提出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整治畜牧饲养场污染,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水平等新要求,进一步提高标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确保城乡居民身心健康。
目前,崮山镇和泊于镇的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已经完成,相关的15个村均设立了标志牌,制定了各自的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有52人专职负责水源地保护工作。在污水处理方面,计划投资1619万元,在年底前建设日处理能力500吨的污水处理站2座、污水加压泵站1座、铺设污水管网9875米,使两个镇驻地、8个村、1.6万多人口、40多家企业、800多家经营网点的生活生产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与此同时,蒲湾、海西头和寨子东的大型沼气和遍及千家万户的小型沼气池,在给村民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从源头上消除了农村“三大堆”,也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活习惯。
以整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补栽苗木200株;修补路面200平方米;修建花坛4处;村南修砌排水沟500米,以上累计投资42000元。”这是崮山镇所前庄村提交的环境综合整治提档升级计划。继去年出台《关于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后,今年经区又提高了相关标准。所有村庄都按照新标准查漏补缺,加以整改,致力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对村庄环境不断进行完善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市政、环卫等部门指导各村建立了环境卫生制度。继凤林、西苑两个街道办事处完成农村生活垃圾统一处理之后,目前,位于泊于工业园成龙线南侧的垃圾中转站已经完成了设计方案,预计将于7月底完成施工;新增72处地埋式垃圾箱,全面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清运、区转运”的措施,彻底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今年,经区管委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财政投入,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激励措施,让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先后安排财政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水源地的更新和改造,200多万元用于农村自来水管网改造,620万元用于五渚河、皂埠河、逍遥河3大河流的治理,1320万元用于崮山镇、泊于镇污水处理系统改造,630万元用于全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建设。
同时,对前两年已达标的10个市级示范村和49个区级示范村,实行提档升级,修整破损路面、残缺花坛,补栽树木、花草,清理河道淤积、修砌排水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持续扩大,让农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如今,泊于镇松徐家村村民晚饭后,就会到村里的健身场地锻炼身体、聊天。“以前只有一两盏路灯,我们都是摸黑聊天。2009年环境综合整治的时候安装了一些路灯,去年又安了40多盏,今年又新上了监控设施,我们觉得村里越来越亮堂、越来越安全了。”村民迟守温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