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可谓喜忧参半——CPI同比下行超预期,稳增长政策空间加大、进出口规模同比回升,外贸有所好转;但PPI和PMI等工业数据仍“亮红灯”,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
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性困难?又如何为稳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外贸回升工业低迷
中小企业仍旧“彷徨”
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4.1%,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5.3%,进口同比增长12.7%。
作为经济运行中的活跃“细胞”,诸多中小企业“突围”依然艰难。
上海华谊集团财务总监常清介绍说,集团旗下的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生产包装材料的原材料,去年盈利十几亿元,今年却已到了盈亏的边缘。“这可以说是一个先行指标,因为包装材料卖不出去,就说明使用包装材料的产品生产萎缩,市场冷清。”
5月份PPI和PMI数据也许能说明这一点,这两个数据是衡量生产制造业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数。PPI和制造业PMI均环比回落,其中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和投入指数回落幅度最大,降幅均超过2个百分点,显示了眼下企业扩张动力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5月的数据当中除外贸回升之外还有另外一些积极的信号。如5月CPI涨幅创下近一年来新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涨幅比4月加快了0.3个百分点。
需求不足
经济是已触底还是该“筑底”
“经济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回稳,而是出现了超预期的进一步回落。既不可过度反应又不可掉以轻心。”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判断,现在是接近底部,硬着陆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国家出台了预调微调的措施后,下半年经济有望出现“回升的拐点”。
“即便是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应该是在软着陆的过程中。”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则认为,经济增速二季度仍将下行探底,三四季度会上扬。
“外部因素上,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有关;内部原因则是房地产、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减慢、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祝宝良点出经济困局的症结。
5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的出炉凸显了国际经济环境的萎靡,也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贸、地产、粗放式发展的弊端,使得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的需求更显紧迫。
“拨云见日”求突破
稳增长各方如何“发力”
记者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在贸易寒流中“勇立潮头”,逆境中率先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方向,赢得了较好的利润,也为经济调结构指引了一个方向。
在江苏昌盛经编织造有限公司展示大厅,公司总经理朱岳明手拿公司新近研发的一种沙发面料,别看外观不起眼,和皮肤接触起来却特别舒服,被业内称为“大象皮”,即便海外对传统皮革的需求萎缩,但这种“大象皮”预计定价将达到前代产品的2倍以上,订单很多。
在市场一线,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已在披荆斩棘,开拓新路径,而连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措施,包括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文件出台、加快项目审批、支持节能家电消费的财政补贴下放等,更是凸显了政府提振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CPI增幅下降为政策刺激措施腾出了空间。”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说,“政策力度还有必要再加大,随着下阶段稳增长政策不断推出,经济稳定可以期待。”
编辑:宫美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