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围绕建立分工科学、责权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管理体制,市城乡建设系统科学配置市区城市建设管理资源,合理划分市、区两级城市建设管理事权,全面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行动,推动了“小城管”向“大城管”转变,形成以市级为总揽、区级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的长效化城市管理新机制。
一、事权下放,重心下移,建立起“大城管”制度体系。在保持现有大建设组织管理体制和市、区两级机构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市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向各区下放了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等13 个方面的管理事权和相关的建设管理项目,市城管执法局五个执法监察大队127 人全部划转到各区,并完成工作对接。本次事权下放重新界定了市、区两级建设部门的管理事权和工作重点,解决了原有体制下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问题,实现了“三个统一”。一是统一了市区规划建设的计划和标准。事权下放后,市级部门负责全市建设行业管理、统筹协调和对各区城建工作的监督考核工作,负责统筹制定市区年度建设计划,并明确规定各项建设管理标准,强化了市级对各区的统筹协调和集中监督功能,保障了市区城市建设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二是统一了各区建设管理边界、行政边界、环卫管理边界。事权下放后,各区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城市建设管理的具体工作。体制理顺后, 各区建设管理边界、行政边界、环卫管理边界“三线合一”,市政、园林、城管、环卫等方面的管理资源在区级层面上实现了共享整合、无缝衔接,杜绝了管理缺位、越位和推诿现象。三是统一了市、区两级管理标准和执法程序。结合事权下放,市级城乡建设部门全面梳理原有规章、标准、流程等,统一市、区两级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所有职能环节,全部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和评分标准,建立起可查询、可评价、可追溯、有依据、有记录、有考核的统一完备的制度体系。
二、精细管理,分级负责,建立起“大城管”网络体系。按照标准化、网络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思路,建设系统整合创新城市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细化城市管理空间,量化城市管理对象,组建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创新城市管理流程,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精细化管理网络。一是实现了城市管理活动全方位覆盖。纵向上,组建了市、区、街道三级机构,与环翠区、高区、经区三个区级指挥中心、33个区属职能单位联网,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组织架构。横向上,整合国土、规划、公安等部门的信息资源,与30个市属职能部门联网,打破了市、区间和部门间的限制,形成纵横交错、无缝对接的网络体系,实现了城市管理事项和组织网络全面覆盖。二是实现了城市管理活动全时段监管。将城市管理区域划分网格单元,精确定位单元网格内市政、绿化、物业等管理部件,明确维护单位和直接负责人,实现定人、定时、定岗、定责。信息采集监督人员负责对网格单元进行巡查,将发现的问题反馈到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再由系统通过督办单将问题转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办理。这种方式使城市管理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滞后变为实时、粗放变为精细,减少了管理的流动性、突击性、盲目性,实现了全时段常态化管理。三是实现了城市管理活动自动化记录。进入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督办案件,系统会自动记录办理情况,自动生成承办部门的月度考评成绩和名次,完全杜绝了人为因素干扰。自去年3月份调试运行以来,市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累计派遣、处理案件6万余件,结案率达99.4%,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显著提升,群众成为“大城管”体制的最大受益者。
三、量化考核,规范流程,建立起“大城管”考评体系。事权下放后,建设系统初步构建起“计划调控、统筹协调、监督考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在建设系统内部,动态管理与年度考核相结合,重点工作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点评、年总评”制度。部门之间,依托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开发市域共享的既有房屋建筑信息平台、在建工程信息平台和城市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监测平台、创城测评平台,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网络在数字社区、数字执法、数字市政、数字园林等方面的拓展应用,以数字平台自动生成的成绩、位次作为考评依据,保证了“大城管”体系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