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探亲之旅,让赛自泉认识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也由此“暗恋”上威海。后来工作分配到威海,并在这里安家购房,圆了安居梦。成为了威海这个人居城市的居民后,赛自泉觉得应该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

赛自泉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前拍照留念。 赛自泉供片
一见倾心 首次进城就爱上威海
“优美的环境,整洁的市容,当我第一次看到威海这座海滨城市时,就被它的美丽所吸引。”在农村出生并长大的赛自泉,入伍后第一次探亲,是从文登到威海来看姑姑的。这次探亲之旅,威海就成了他心目中最向往的城市。那时是上世纪80年代,正逢改革开放之初,小城的发展已初现端倪,再看看身边那些红男绿女,或匆匆上班下班,或在海边、公园游玩,这一切都让他都十分羡慕。“虽然向往,当时并没有奢望自己能够成为威海城里人,也未敢想象能够在这里有一个休息生活的房子。”赛自泉至今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户口是横亘在城乡间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他只有眼馋的份。
抱着对城市的向往,回到部队后,赛自泉更加努力,终于考入了军校,有了城市户口,也就拥有了城里人的身份。
军校毕业 如愿以偿分配到威海
军校毕业后,赛自泉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了威海,巧的是,也就在那一年,地级威海市成立。“也许是命运对我分外眷顾,来到威海后我又被分配到了离市区最近的连队。”赛自泉认为他非常幸运,可以名正言顺地留在威海,留在梦寐以求的城市。“虽然那时并没有属于我的房子,但是我也算是在威海安了个家。”
上世纪90年代初,赛自泉收获了爱情,但是在结婚时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婚房。新房设在办公室里,因为在这里办公的就他一个人。“办公室倒也不是太小,两间,怎么也有30多平方米了。”就这样,赛自泉拥有了婚后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
后来,新家有了孩子的哭闹声,赛自泉的第一个孩子就诞生在这个地方,为这个家庭增加了许多快乐与甜蜜。女儿过第一个生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赛自泉居住的平房要规划,于是一家人又在市区租住了两间厢房,一年后,又搬到了赛自泉妻子单位的一套公管房居住。
“这套房子由于处在顶楼,夏天热得根本睡不着觉。”赛自泉把这处房子称为“桑拿房”。家里虽然买了竹凉席,可放床上不久就变成了“电褥子”,风扇也不起多大的作用,吹的似乎是热风。眼看着女儿身上的痱子一天比一天多,赛自泉一家人只好采取晚睡晚起的笨办法。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赛自泉一家人还是在那里整整住了3年多,也“享受”到了3个夏季的免费“桑拿”。
梦想成真 转业后住进单位新房
1996年,赛自泉从部队转业,分配到了一家事业单位。“当时是看着有房子才去的,要在一个城市落脚扎根,房子是必须的。”可事后赛自泉才知道,单位分配的楼房无证,可以长期居住,但未能赶上房改。好在楼房面积也不小,交点房租就能长期居住。对此,赛自泉还是挺满意的。到了2006年年初,按照规划,赛自泉当时住的楼房纳入拆迁范围。两年后,赛自泉拿到了新房钥匙,搬进了新房。
由于手续不全,房证暂时办不下来,不能从银行贷款,赛自泉只好向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购房款。“当‘房奴’的滋味不好受,但是能够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就会感觉到无限的幸福。”赛自泉表示,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第一次看到并爱上威海时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为了能在威海安个家,可以说是费尽了千辛万苦,可我从不后悔。虽说经历过许多波折,可总算成了威海人,住上了大房子,有了个幸福的家。”回忆起这么多年的曲折奔波,赛自泉觉得烦恼不少,但是快乐更多。 实习生 李旭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