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要闻
治理土地财政地产热依赖 需宏观调控体制机制优化

 相比天价出让金、各种房地产税费的快速“致富”,扎扎实实振兴实业似乎不太划算。然而,土地开发无序化、泡沫化的风险巨大,实业才能释放出持久的红利。一旦兴旺起来,带来的财税收入、民生就业,更稳定也更牢靠。

产业园区泛滥之后,容易给人规划混乱、圈地圈钱、不重内涵重规模的不良印象。一些园区往往有地产的“产”而无实业的“业”,甚至成了“睡城”“空城”“鬼城”。究其缘由,是地方治理者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崇拜。有财方可行政,但就只能打土地的主意吗?

以河北区产业园区为例,作为文化名区和落后贫区,不搞土地财政,也实现了让老工业厂房华丽转身为都市产业园。比如,依托老城充满文化韵味的街道里巷、美院等学术资源,兴办一批创意园和孵化器、加速器,荟萃了上千家企业,与周围的社区、商业有机互动,深化了城区整体的文化内涵。即便适度配建的房地产,也自觉将创意与文化作为附加值。

摒弃土地财政的“显绩”,回归实体经济的“潜绩”,往往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即便只看当下的税收,实际增速也不慢。去年,园区创造了3.09亿元税收,是3年前的5倍。待建设提升改造后,保守估计将超过30亿元,与当前全区总量相当。这说明,实业才是国民经济的魂魄,不搞土地财政照样可以“发家”——这里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就业、文化与生存环境的民生账。

面对土地财政带来的“地产热”,治理者应当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这要靠宏观调控,也离不开理念的彻底转变,以及体制机制的优化。比如,通过简政放权给实体企业更多活力,破除部门间壁垒给园区建设更多便利,给基层治理者更宽松的环境、更科学的考评体系,等等。

政府自觉从管理者转变为治理者,让政企关系从线性的管控模式,走向多维的共治模式。招商不再一锅烩、萝卜快了不洗泥,择优引资;治理不再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与企争利,做好规划,搞好服务,学会利用社会组织、中介力量、司法调解来优化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

大都市寸土寸金,摒弃土地财政,写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这篇大文章,才能提振城市的整体经济活力,积蓄更大的发展后劲,实现我们“不仅孵化一家公司,更创造一个行业、撑起一片美丽蓝天”的为政责任。

通知公告
资料下载
在线杂志
="威海房地产电子杂志"
会员介绍
视频看房
威海市房地产协会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30222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376号


电话:0631-5288790      技术支持:威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