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要闻
到底工作多少年才能买得起房?请自查!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理财百科

全国百城 7 月新房价格出炉,整体平均房价环比连涨了 15 个月。你家省会城市房价是最便宜、还是最贵的? 现在是不是得赶紧出手买房?

以下为各个省会城市最新房价等数据,以及权威机构人士对楼市的预测,仅供参考。

 

 

 

 

报告显示,去年 7 月份 10685 元 / 平方米的百城平均房价,一年后涨到了 12009 元 / 平方米。

作为各个省份的重点城市,省会城市在医疗、教育等有着相对较好的资源,省会城市房价走势颇受各地民众的关注。

梳理国内 30 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首府;不包括 " 拉萨 ",因缺乏数据)今年以来新房价格走势情况发现,南京、合肥、武汉三个省会城市的今年房价涨幅超过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跃升为楼市 " 四小龙 " 中的南京、合肥房价涨价超两成,每平米分别涨到 18290 元、9698 元。其中,南京房价超过广州,仅次于上海、北京。

 

 

房价总体上涨情况下,长春、乌鲁木齐、昆明、成都、海口、沈阳、太原,这 7 个城市房价却出现下降。例如,海口新房价格从去年 12 月的每平米 9527 元下降到 9199 元,降幅为 3.44%。

而省会城市房价最便宜的则是贵阳和银川,今年两个城市房价虽然小幅上涨,但房均价依然没超过每平米 5000 元。7 月份,贵阳房价每平米 4623 元,银川是 4894 元。

哪个地方居民去省会城市买房压力小?

不谈各个城市是否存在限购等政策,若按各地 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北京、上海、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但买房承担的压力依然居前几位。北京为例,城镇居民靠一人工作赚钱全额付款买 90 平米的房子需要攒钱 65 年,如果夫妻两人共同承担则工作近 7 年的收入就可付 20% 的首付款购买首套房。

贵州、宁夏、内蒙古、吉林、湖南等几个省份城镇居民去省会城市贵阳、银川、呼和浩特、长春、长沙买房需要工作赚钱的期限较短。例如,贵州城镇居民单人去贵阳买一套 90 平米房子需工作赚 17 年的钱;若是夫妻共同买房,则需工作 8 年多,但如果只是付 20% 首付,则仅需工作 2 年的时间。

 

 

相比城镇居民,农民去省会城市买房的压力更大一些。根据统计局公布数据,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城镇居民的低 2 至 3 倍。2015 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31194.8 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11421.7 元。

一线城市工作赚钱,在省会城市买房可取?

有网友支招," 一线城市买房难,可赚着北上广深的工资,回老家省会城市买个房子。买房压力可大大减轻。"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公布本地的 " 十三五 " 规划纲要,均明确了到 2020 年的人口控制目标。北京提出常住人口控制在 2300 万人以内,上海提出控制在 2500 万人以内,广州提出控制在 1550 万人以内,深圳提出人口发展预期目标为 1480 万人。据此计算可知,未来五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人口增长空间分别为 129.5 万 人、84.73 万人、199.89 万人、342.11 万人,未来落户空间更小。

随着这几年省会城市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不断提高。目前很多省会城市没有买房限购政策,还可上户口。异地买房可提取公积金,亦使得一线城市工作人群回省会买房压力进一步降低。

例如,按北京城镇居民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在广西南宁买一套 90 平米的房子,自己一个人工作近 13 年可全额购买,工作近 3 年可付首付后贷款购买。如果在贵阳购买,则更容易,不用 2 年时间,就可支付 20% 的首付款。

房价这么涨涨涨 现在赶紧买房?

报告显示,截至 7 月底,全国一百个城市的平均房价,已连续 15 个月环比上涨,同比上涨也持续了 12 个月。

房价未来还要涨吗?

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称,今年上半年较为宽松的融资、信贷环境推动热点城市量价上涨,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市场杠杆率较高。为控风险,下半年信贷政策收紧预期加强。

中国社科院 7 月发布的《中国住房 2016 中期报告》认为,在整体经济政策没有重大调整和变化的情况下,2016 年下半年到 2017 年第二季度,房价的增幅或将呈现减缓的趋势。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副会长朱中一分析,随着热点城市调控收紧,加之有效需求的提前释放,下半年一二线城市楼市涨势会明显放缓。

目前,南京、苏州等上半年楼市高烧的城市已出台相关收紧性政策。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一旦房地产信贷供应量减少,市场很可能出现快速下调。预计下半年各地楼市将继续分化,整体成交量、房价涨势将趋缓。

通知公告
资料下载
在线杂志
="威海房地产电子杂志"
会员介绍
视频看房
威海市房地产协会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30222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376号


电话:0631-5288790      技术支持:威海网